极端暴雨天气频发对城市排水系统提出严峻挑战,传统“快排”模式已难以适应气候变化趋势。辽宁作为北方暴雨多发区域,城市“海绵化”改造成为提升防汛能力的关键路径。辽星公考从生态基础设施构建、排水系统智慧化升级、社区应急能力强化三个维度,探讨海绵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实践方向,为城市治理能力提升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。
城市“海绵化”的核心在于恢复自然水文循环。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、雨水花园等生态设施,可有效滞蓄初期雨水,减轻排水管网压力。辽宁部分城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,将硬质铺装改为透水砖,同步建设地下蓄水池,既解决积水问题,又为绿化灌溉提供水源。河湖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疏浚河道、恢复湿地,提升水域调蓄能力,形成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的多级体系。这种生态改造不是简单的工程堆砌,而是通过模拟自然水文过程,构建韧性城市骨架。
智慧技术为排水系统注入“大脑”。辽宁多地已部署物联网水位监测设备,实时采集排水管网、河道水位数据,通过AI算法预测积水风险,提前启动泵站调度。地下管网三维建模技术可精准定位管网瓶颈,为改造提供数据支撑。部分城市试点“排水单元”管理,将城区划分为若干网格,每个单元配置智能闸门,实现局部区域的水量动态调控。这种智慧化不是对传统系统的替代,而是通过数据驱动提升系统响应效率。
基层社区是防汛减灾的然后一道防线。通过组织居民参与海绵设施维护培训,可培养日常巡查、简易疏通的能力,形成“社区-物业-居民”联动机制。建立应急物资共享点,配置抽水泵、沙袋等设备,并制定标准化使用流程,确保紧急情况下快速响应。定期开展防汛演练,模拟断电、内涝等场景,提升居民自救互救技能。这种社区参与不是被动接受管理,而是通过能力建设构建主动防御体系。
城市“海绵化”改造是对极端天气的积极回应,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。从生态设施的“软渗透”到智慧系统的“硬支撑”,再到社区网络的“微单元”,每个环节都需兼顾技术可行性与社会参与度。当透水路面替代水泥广场,当智能闸门精准调控水流,当社区居民主动排查隐患,城市便拥有了应对不确定性的韧性。这种转型不仅关乎当下安全,决定着未来城市能否在气候变化中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