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障粮食安全需统筹“藏粮于地”与“藏粮于技”,通过耕地保护夯实基础,科技创新提升产能,政策协同强化保障。辽星公考从耕地质量提升、技术推广应用、政策机制完善三方面探讨辽宁公考视角下的实践路径,构建“地技融合”的粮食安全支撑体系,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严守耕地红线是首要任务。需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、黑土地保护工程等措施,改善土壤肥力与耕作条件。辽宁可推广秸秆还田、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,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,增强耕地持续生产能力。同时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,动态掌握耕地健康状况,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。
农业科技创新是关键驱动力。需聚焦种业振兴、智能农机装备、数字农业等领域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。辽宁可依托农业科研院所与示范基地,推广耐盐碱作物品种、节水灌溉技术、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。通过建立“科研—推广—应用”链条,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田间地头,提升单位面积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。
制度保障是地技融合的粘合剂。需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、农业技术补贴政策、粮食生产激励措施,形成政策合力。辽宁可探索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,整合农业农村、自然资源、科技等部门资源,统筹规划耕地保护与技术推广。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,激发农民、企业、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积极性,构建多元共治的粮食安全保障网络。
统筹“藏粮于地”与“藏粮于技”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。通过耕地质量提升筑牢产能基础,技术推广应用激活增产潜力,政策机制完善强化协同保障,辽宁可构建地技融合的粮食安全支撑体系。这一体系不仅能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,能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,为乡村振兴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贡献辽宁经验,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。